正文 < 中草药全书 < 中草药研究 < 首页 :当前位置
文 章 推 荐
黄芪的现代研究

来源:中医中药 类别:

[现代临床研究]

1.防治感冒 ①用黄芪不同剂型进行预防感冒的流行病学效果的对比观察,预防的重点对象是感冒易感者,共1 000人。具体方法:I组口服黄芪片(每片含生药0.5g),每次5片,每日3次,或隔日口服黄芪汤剂15g,10日为1疗程,停药5日后再进行第2疗程;Ⅱ组黄芪喷鼻(用50%的黄芪水煎液),隔日喷鼻1次,每次0.5ml;Ⅲ组干扰素喷鼻[滴度为(1-1.5)X 104U/ml],每日1次,每次0.5ml,部分试验隔日1次;Ⅳ组黄芪加干扰素,隔日口服黄芪1次,每次15g,同时干扰素喷鼻1次,每日0.5ml,或用黄芪干扰素混合液(相当于单独使用的浓度),隔日喷鼻1次,每次0.5ml;V组用干扰素甲,型流感灭活疫苗混合液(其中含黄芪50%、干扰素(1-1.5)X 104U/ml、甲,型流感灭活疫苗280血凝单位/ml),隔日喷鼻1次,每次0.5ml;Ⅵ组用黄芪干扰素涂鼻油膏基质为90%白凡士林、10%羊毛脂,每1g含黄芪生药 0.5g、干扰素(1-1.5)X 104U),每日1次,由消毒棉签涂鼻道深部。以上均随机分组,设同时间、同条件的对照组,对照组空白或用对照药代替,部分试验采用双盲法。用药期间一律每2日观察1次。结果:I组单用黄芪,即有较好的预防感冒作用,预防指数为2.3,即可降低发病率56.5%。而低滴度干扰素[(1-1.5)X 104U/ml)也有预防感冒的作用,若黄芪与低滴度干扰素联合应用,比单纯用黄芪和低滴度干扰素之预防指数均为高。且单独使用干扰素喷鼻不能缩短感冒的病程,而黄芪口服加干扰素喷鼻及黄芪加干扰素喷鼻,可以缩短感冒的病程(P<0.05)。黄芪局部应用不论在动物或人群中均证明对预防感冒有一定作用。随后的研究也进一步证明黄芪对细胞有明显的支持作用,并能提高细胞的干扰素诱生能力,提高SIgA的水平[1]。②取黄芪100g,加水3 000ml,煎至1 000ml,过滤去渣,加防腐剂苯甲酸钠20g及糖精适量,静置24小时,取上层澄清液而成10%的黄芪煎液,每日早、午、晚各滴鼻1次,每侧鼻孔滴3-4滴,然后轻轻捏鼻子数下,3日后每日巡诊1次并作记录。结果:防治组 123例中,共发生感冒8人次,2个月发病率为6.5%,病程平均3-4日,症状均较轻,均无发热;对照组124例,发生感冒43人次,2个月发病率为34.6%,有4人发低热,病程平均5-6日[2]。

2.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 用黄芪注射液2ml(相当于生药4g),作右天府及左足三里,或左天府及右足三里穴位注射,每周1次,左右交换注射,每人注射34-38针为1疗程。在穴位注射期间,如哮喘发作,酌加中西药治疗,以此治疗117例。同时用5%胎盘丙种球蛋白针每次注射0.3ml,穴位、方法、时间同上,治疗35例作对照组。结果黄芪组显效(哮喘基本控制,2-3个疗程不发或偶有痰声不服药亦能缓解者)64例,有效(哮喘发作明显减少,偶有发作,症状明显减轻)39例,无效(症状虽有改善,但哮喘仍经常发作者)14例,显效率54.70%,总有效率88.03%;胎球组显效12例,有效22例,无效1例,显效率34.29%,总有效率 97.14%。两组显效率比较,黄芪组与胎球组有显著差异(P<0.05)。黄芪组51例于治疗前后曾作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。治疗前均明显增多,最高者达2240 X 106/L(2 240/mm3),治后有43例下降,其中15例下降到200 X 106/L(200/mm3)以下。黄芪组30例治疗前后做了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E-玫瑰花结形成试验,治前淋转试验有10例在正常范围[0.56-0.77(56%-77%)]以下,治后均上升到正常范围,其余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升降,经统计学处理,有非常显著性差别 (P<0.001)。E-玫瑰花结形成试验,治前有6例在正常范围[0.40-0.56(40%-56%)]以下,治后均上升到正常范围,其余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,经统计学(t检验)处理有非常显著差别(P<0.001)[3]

3.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①用黄芪注射液(每lml含生药1g),肌内注射,每日4ml,疗程2-3月,共治疗 84例(有4例每日用黄芪注射液4ml加入10%葡萄糖溶液100ml中静滴)。结果:慢性迁延性肝炎49例,治疗后显效(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,肝脾缩小,肝功能中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,麝浊和锌浊正常或明显好转)率61.2%,总有效(主要症状和体征好转,肝功能中谷丙转氨酶比治前下降50%以上或达到正常后又有轻度上升,麝浊和锌浊较治前也降2U以上,γ球蛋白较治前下降30%以上)率为85.7%;慢性活动性肝炎33例,显效率为51.5%,总有效率为78.7%,有效病例中80%在1-2个月内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;肝炎后肝硬化2例为有效。治疗后自觉症状改善,乏力减轻,精神好转,食欲增强,肝区疼痛减轻,腹胀及大便溏稀等亦有改善。本组病例HBsAg补体结合法测定均为阳性,在资料完整的69例中,治后18例HBsAg补体结合法转为阴性。有58例在治疗前后进行双链霉素皮试测定,以红晕直径达到或超过lcm为阳性,小于lcm者为阴性,结果治疗后由阴性转为阳性22例,增强17例,共占测定总数的67.3%,无改变者18例,1例治前阳性,治后减弱,但仍在阳性范围内,由阴性转为阳性的22例,临床均取得“显效”或“有效”,由此可见,双链霉素皮试反应的转阳和增强基本上与临床疗效下致,因而可以推测黄芪具有某种类似免疫促进剂的作用[4]。②用100%黄芪针剂,分别于足三里 (双)、肾俞(双)每3日交替注射1次,每次每穴lml,2个月为1疗程。部分病例加注党参注射液lml,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sAg阳性患者174例(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79例,慢性活动性肝炎96例)。另设84例为对照组,予厌氧棒状菌苗0.5-lml至阳穴注射,每周1次,12次为1疗程。两组同时给予常规保肝治疗。治疗前及治疗后每15-30日分别作HBsAg检测。结果:治疗组转阴79例(45.4%)滴度下降52例 (30.5%),两者共131例(75.3%);对照组阴转27例(31.4%),滴度下降29例(33.7%),两者计56例 (65.1%)。经统计学处理,两者疗效有显著差异 (P<0.01)[5]。

4.治慢性肾炎 用北芪注射液2ml(含生药3g),肌内注射,每日1次,30日为1疗程,治疗期不加用其他药物。结果:①尿蛋白:以1疗程后,24小时尿蛋白定量<200mg为显效,反之无效。慢性肾炎肾病组(简称肾病组)12例,显效3例,有效6例,无效3例;慢性肾炎普通型组(简称肾炎组)25例,显效9例,有效10例,无效6例;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组(简称肾功能不全组)10例,显效1例,无效9例。总有效率61.7%。②肾功能:肾功能不全组12例,1个疗程后血清Cr(肌酐)均值由371.28μmol/L(4.2mg/d1)下降为(342.99/μmol儿(3.88mg/d1);BUN均值由16.08mmol/L (42.88mg/d1)下降为13.7mmol/L(36.53mg/d1),两者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(P<0.01)。③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:PHA-P(mm)治疗后肾病组、肾炎组和肾功能不全组的均值分别由治疗前的14.1、14.67、 11.8上升为17.71、18.08、16.08(P <0.05);PHA淋转3H掺入试验(CPM)与AISA(腺嘌呤核苷诱导抑制试验)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。④体液免疫的变化:免疫球蛋白,经治疗后,肾病组血清IgG、lgA分别由治疗前均值7.685g/L(768.5mg%)、1 712mg/L(171.2mg%)上升为11.60g/L(1160mg%)、2 053mgJL(205.3mg%)(P<0.05-0.01),IgM无明显变化;肾功能不全组IgM (mg%)由治疗前均值1 069mg/L(106.9mg%)上升为 1 601.3mg/L(160.13mg%)(P <0.05),IgG、IgA无明显变化,但在连续治疗3个月后,有7例tgG、tgA均值由 10.397g/L(1039.7mg%)、1 449mg/L(144.9mg%)上升为17.543g/L(1 754.3mg%)、2 880mg/L(288mg%)(P <0.05-0.01);补体C3、C4、CH50经治疗后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,但均无统计意义;免疫复合物,应用循环免疫复合物-Cla微量酶连免疫吸附试验(CIC-Cla- ELISA)法、Cla-结合试验(Cla-BA)法及聚乙二醇沉淀法 (PEG-P)法测定CIC,除PEG-P法检测肾功不全组CIC均值上升外,另两种方法CIC均值都下降,但均无统计学意义[6]。

5.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黄芪口服液(每支10ml,含生药15g),每日口服2次,每次1支,用药3-6月,共观察50例(黄芪组):另设对照组12例,予维生素 C、辅酶A、脱氧核糖核酸、生脉饮等一般治疗。结果:①外周血管诱生α、γ干扰素效价的改变:黄芪组用药 1个疗程后。α-IFN(干扰素类I型)效价(4.7±1.1 log 2U/ml)明显高于治疗前,P<0.01;γ-IFN(干扰素类Ⅱ型)则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;对照组治疗前后2项效价均无明显改变。②NK活性改变:黄芪组治疗结束后,NK活性(64%±14%)明显高于治疗前(48%± 18%,P <0.01);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。③左心室功能改变:11例服用黄芪口服液的患者治疗结束后虽LVEF、PER、PFR、RCO、RSV、REDV及相应角度数均较前好转,室壁活动情况由多处减弱转变为一处减弱或完全正常,但其中仅以LVEF、相位角的改善为显著(P <0.05);而对照组中左心室功能指标无改变。④临床症状的改善:经黄芪口服液治疗1疗程后,总有效率为95%,对照组为67%,经ridit分析法统计,P <0.05.⑤早搏发作的改善:黄芪组早搏减少率89%;对照组80%,两组差异不明显。以上结果提示黄芪口服液有调节患者免疫失控及改善心功能的作用[7]。

6.治疗消化溃疡 用黄芪注射液2ml(含生药2g)肌注,每日2次。共观察73例(其中十二指肠溃疡51例,胃溃疡18例,复合性溃疡4例)。结果:68例疼痛者,明显好转7例,好转49例,无效12例;38例反酸者,明显好转8例,好转20例,无效10例;34例嗳气者,明显好转9例,好转19例,无效6例;37例腹胀者,明显好转12例,好转18例,无效7例;70例食欲不振者,明显好转19例,好转43例,无效8例;66例有压痛者,明显好转6例,好转45例,无效15例;67例精神欠佳者,明显好转26例,好转36例,无效5例。治疗1个月后,有38例作X线钡餐检查,结果愈合 (胃或十二指肠溃疡X线象完全消失)13例(34.2%),好转(溃疡壁龛缩小,钡斑,激惹,压痛消失变形,粘膜纠集改善等)15例(39.5%),无效(治疗前后X线象基本无改善或依旧者)10例(26.3%)[8]。

7.用于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恢复 用黄芪注射液 (每lml相当于生药2g)2ml,肌内注射,每日1次,30次为1疗程。一般手术治愈1.5-6个月后开始治疗,亦有长达13个月开始治疗者。共治疗32例经手术治愈的视网膜黄斑部脱离的患者32眼,同时选择15例未经药物治疗相同情况的15眼作为对照组。结果:治疗组不同疗程治疗后仅9眼(28.1%)远视力无进步,但其中有4眼近视力达到J=1,有23眼(71.9%)远视力有不同程度的进步。进步3行以上者有12眼 (37.5%),其中3眼达到1.2-1.5.大多数眼接受了 3疗程以上的治疗。与对照组比较,经黄芪治疗后视力进步较对照组显著(P<0.05),治疗组有效率为 71.9%,进步3行以上者为37.5%,而对照组分别为 40%及0[9]。

8.治疗鼻炎 用黄芪注射液每侧下鼻甲注射 2ml,每日1次或隔日1次,每10次为1疗程。共治疗变应性反应性鼻炎49例(其中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 18例,季节性变态反应性鼻炎31例),慢性鼻炎51例 (其中慢性单纯性鼻炎43例,伴有慢性上颌窦炎8例)。经治疗1-3个疗程后,变应性反应性鼻炎治愈 (近期内不发作,不流清水涕,无鼻痒,无连续性喷嚏,通气好,嗅觉灵者,检查鼻粘膜色红者)23例,好转(近期内偶有发作,时间短,流涕少,有鼻涕,偶有连续性喷嚏者,检查鼻粘膜稍淡)17例,无效(治疗后诸证未见改善);慢性鼻炎治愈(近中期通气好,无涕或少涕,嗅觉恢复)18例,好转(近中期通气好,无涕或少涕,嗅觉恢复转好或偶有失灵和鼻塞)20例,无效(同治疗前)13例[10]。

9.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在基础治疗(均以平衡盐为主,酌情使用甘露醇、右旋糖酐40等)的同时,治疗组在每日静滴中加黄芪注射液20ml,当无须静滴时,以黄芪注射液5ml,每日2次肌注,疗程共7日。对照组多在发热期和低热期每日用氢化可的松100- 200ml,连续3-4日,分别观察23例。结果:体外法细胞免疫检测,发热期淋转率治疗组为0.645(64.5%),显著高于对照组0.47(47.0%),两组差异显著,(P<0.01);活力E花环试验治疗组为0.354(35.4%),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.211(21.1%)(P<0.05);恢复期活力E花环试验,治疗组为0.454(45.4%),亦高于对照组的0.315(31.5%)(P<0.05)。体内法细胞免疫检测,包括植物血凝素(PHA)和结核菌素(OT)试验,治疗组在治疗后阳性率未见明显提高。体液免疫测定,包括IgA、IgG、IgM,补体C3等,发热期IgM升高,IgG低于正常,多尿期IgG上升时,IgM才开始下降,IgA各期均高于正常,补体C3发热期和少尿期低于正常(P<0.01),以后逐渐回升,恢复期接近正常。临床表现平均热程,治疗组为9.04±2.74日,对照组为 7.57±2.52日,两组无显著差别。休克期越期情况治疗组越期者15例,对照组14例,亦无显著差别。少尿期越期情况治疗组由发热期直接移行入多尿期者 19例,而对照组仅14例。多尿期治疗组日尿量<7 000ml者15例,>7 000ml者6例,>10 000ml者2例,对照组分别为20例、3例、10例。治疗后尿蛋白开始减少时间,治疗组为3.69±1.39日,对照组为7.14±2.17日,两组无显著差别,但尿蛋白消失时间,治疗组为7.52±2.65日,对照组为11.59±4.89日,两组差异显著(P
<0.05)。治疗3日后病情变化、症状好转者治疗组17例,对照组6例,病情恶化者治疗组2例,对照组7例。提示黄芪治疗组对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。对重症有腔道出血者,均不能控制[11]。

10.治疗晚期血吸虫病 用黄芪注射液(每lml含生药1g),每人每日肌内注射4ml,共治疗110例,病程大多数在10年以上,最长者达28年。以上病例随机分为2组,I组69例为注射1个月疗程组,Ⅱ组41例为注射3个月疗程组。注射期间酌情给予维生素类保肝药,但禁用激素类免疫制剂。结果:全部病例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,自觉乏力,61例中37例消除(1组21例,Ⅱ组16例);食欲不振,80例中46例改善(1组24例,Ⅱ组22例);齿龈、鼻腔出血28例中23例消失。体征改变:肝剑突下肿大I组54例中6例软缩,Ⅱ组23例中7例软缩,肋下肿大I组14例中2例软缩,Ⅱ组25例中9例软缩;脾脏肿大18例有10例软缩。疗效以Ⅱ组为优。植物血凝素(PHA)试验:Ⅱ组40例,I组50例治前均值分别为6.88和8.86,治后为10.91和11.0,各组均值有非常显著性差异(P<0.01)。玫瑰花环试验(E-REC):两组病例血中E-REC的均值为0.452±0.207(45.2%±20.7%),较32例健康人测定均数0.581±0.123(58.1±12.3%)偏低,治后上升为0.615(61.5%)。半年后随访,其均值为 49.1%,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(P <0.01)。淋巴细胞转化试验(LCT),治前均值为(0.438±0.167(43.8±16.7%),治后为0.599±0.132(59.9± 13.2%),与32例健康人均值0.696±0.176(69.6%±17.6%)对照,提示全部病例的细胞免疫功能较低。而治疗后及半年后随访,都比治前有显著差异(P<0.01)。免疫球蛋白(1g)治疗前后测定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[12]。

11.治疗软组织性腰腿痛 用黄芪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各1支(均为lOml l支,含生药1 g/ml),抽取混合后的9号长针头作痛点深部注射,对梨状肌综合征患者,进针后凭下肢有无“触电样”感觉而加以证实深度是否已经到位,然后适当提起0.2-0.5cm,将20ml药液一次推入。腰部痛点注射者先以针头探得椎板或横突等骨性标志,然后亦将针提起0.2-0.5cm,迅速推入药液。因腰部软组织损伤,常可在腰3-5椎旁横突、横突与棘突间,骶髂关节上缘或腰骶关节处查及多处压痛点,治疗时当根据具体情况将药液分成2-3点注入,一般3日1次,3-4次为1疗程。结果痊愈(症状和体征全部或基本消失,恢复正常工作)23例,占 53.5%,好转(疼痛等主要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,恢复原工作,但需减轻工作量)14例,占32.6%;无效(症状、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)6例,占13.9%,43例共进行3 401次532个痛点注射,无1例发生感染或出现局部硬结,注射后部分患者短时间内有局部胀痛,仅1例出现头昏,出虚汗,经卧床休息15分钟好转[13]。

12.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黄芪注射液(每1ml含生药1g),每日肌内注射2ml,1-2周为一疗程。治疗53例,结果白细胞均上升至(4-5)X10+9/L以上。随访1-2个月者51例,仍有80%病人白细胞高于4 X 10+9/L。

13.治疗老年性前列腺增生症 黄芪100g,滑石30g。水煎兑入琥珀粉末3g ,分2次空腹服。治疗52例,结果治愈38例,好转13例,总有效率为98.1%。(12-13引自《现代中药临床研究》323)

参考文献

现代临床研究

[1]中国医学科学院毒性研究所,中药志,1980,(1)71

[2]王复周,《预防感冒》,江苏中医,1983,(5):51

[3]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,《黄芪和“胎球”的穴位注射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比较》,上海中医药杂志,1982,(8):29

[4]闵贤,等,江苏中医,1977,(10):6

[5]孟践,《黄芪针穴位注射治疗HbsAg阳性的疗效观察》,吉林中医药,1985,(5):24

[6]董德长,周令芳,侯国英,《北芪注射液治疗慢性肾炎对蛋白尿、肾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》,中西医结合杂志,1987,7(7):403

[7]李李,杨英珍,叶玉蟾,《黄芪口服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50例》,新药与临床,1992,11(1):12

[8]江苏新医学院二附院,《黄芪注射液治疗消化性溃疡》,江苏医药,1977,(1):20

[9]聂爱光,黄溥倪,廖再华,《中药黄芪对视网膜脱离术后势力视力恢复的作用》,中草药,1981,12(3):119

[10]刘东太,《黄芪注射液治疗过敏性慢性鼻炎100例》,陕西中医,1988,9(6):256

[11]潘谷云,张长安,于丹萍,《黄芪注射液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临床及免疫学观察》,新医学,1983,14(5):240

[12]吴开校,《黄芪注射液对慢性肝脏疾患的临床观察》,浙江中医杂志,1983,(3):103

[13]董亦明,卜慧,《丹参、黄芪注射液治疗软组织性腰腿痛43例临床小结》,江苏中医,1988,(2):27

其他文章
 · 黄芪的药理作用 目录